住院治療的患者,如果病情復雜,往往不只一次輸液治療,有的甚至天天都要打針輸液,由此給患者帶來了痛苦,于是靜脈留置針在近年來應運而生。
眾所周知,臨床使用靜脈留置針的目的,是為減少靜脈穿刺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和生理上痛苦和不適。消減患者因反復靜脈穿刺而造成的對打針的恐懼感,便于臨床用藥,急、危重患者的搶救用藥,減輕護士的工作量,減少患者疼痛。
外周靜脈留置針宜72~96h更換一次。也就是說,靜脈留置針可以連續留置3-4天。
所以,靜脈留置針如能選擇、運用得當,既是對患者的保護,也是對護士減輕護理工作量、護士自身的一種間接保護。
但是若因各類不同原因導致留置針提前拔管,則留置針失去了其使用的意義。
留置針堵管了,怎么辦?
拔針重新穿刺: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,也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。
生理鹽水強行沖管:若處理不當,可使血凝塊或不溶性微粒進入血液循環,而造成微小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,最終可引起組織缺氧。
留置針導管堵塞影響因素有哪些呢?
臨床造成導管堵塞的原因較為復雜,形成原因分析:靜脈高營養輸液后導管沖洗不徹底;封管液種類、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選擇不當;若病人容易躁動或者病人的凝血機制異常血液粘稠度高、容易咳嗽等情況,容易導致回血;當器械選擇不當,器械設計不合理,即使用正確的封管手法,也無法達到持續正壓防回血,防堵管的效果。
導管堵塞分類
1、血栓性阻塞
可導致血液反流在輸液管腔內形成凝血或血栓情況分析:
① 輸液瓶內液體輸完未及時更換;
② 小兒哭鬧、患者體位改變,致使輸液部位受壓等情況造成的靜脈內壓力增高;
③ 輸液瓶懸掛過低;
④ 排氣管受壓或堵塞;
⑤ 輸液管扭曲或打折;
⑥ 靜脈留置針封管方法不當、沒有定期沖管或留置時間過長等。
2、非血栓性堵塞
① 輸液的藥物有結晶(如甘露醇溫度過低)、沉淀或渾濁顆粒;
② 藥物濃度、粘稠度過高(如20%脂肪乳);
③ 多種藥物混合時未注意藥物配伍禁忌,造成不溶性顆粒;
④ 靜脈輸液配置過程中微粒污染增加,如多次穿刺橡膠塞導致碎屑脫落,進入液體直接成為不溶性微粒;
⑤ 靜脈輸液配置環境未進行空氣消毒、凈化。
護理對策:
1) 靜脈導管堵塞時,應分析堵塞原因,不應強行推注生理鹽水。
2) 確認導管堵塞時,PVC應立即拔除,PICC、CVC、PORT應遵醫囑及時處理并記錄。
我們該如何應對呢?
01穿刺部位的選擇
不同年齡的患者選擇不同的穿刺部位。
原則:由近心端向遠心端,選擇管徑≥3mm、粗直、血流充盈、富有彈性、易固定,且避開關節、硬結、受傷感染的靜脈。
部位首選上肢,其次為下肢和頭皮靜脈。因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緩慢,藥物滯流時間長,對下肢血管刺激性大,血栓形成幾率高于上肢,尤其是長期臥床者血栓形成幾率是上肢的3倍。
如有特殊情況需要選擇在下肢靜脈穿刺,輸液時可抬高下肢20°~30°,以加快血液回流,縮短藥物和液體在下肢靜脈滯留時間,減輕對下肢靜脈的刺激,同時減少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幾率。
根據2016版美國INS《輸液治療實踐標準》指出,置入導管外徑占血管內徑容積的45%為佳。以下是各靜脈內徑以及各型號導管外徑數值,幫助臨床更科學選擇留置靜脈。
靜脈 | 內 徑 |
大靜脈 | 10mm |
中靜脈 | 2-9mm |
小靜脈 | 200um以上 |
微靜脈 | 20-200um |
注:凡有解剖學名稱的靜脈都屬于中靜脈或大靜脈!
02規范的操作技術
感染是影響留置時間原因之一。要嚴格無菌操作,保證留置針的無菌環境,常規消毒兩遍,操作者注意手衛生,防止交叉感染。
正確使用止血帶,提高穿刺成功率。距穿刺點上方10cm處扎止血帶,止血帶一人一用一消毒,結扎時間不宜過長,一般結扎60s內血管充盈明顯,避免超過2min可能引起組織水腫。不宜過緊(可容納一手指為宜),以免導致肢體遠端動脈血流減少,靜脈充盈不良,影響穿刺成功率,也增加了皮下血腫的幾率。
操作時,根據患者病情及皮下脂肪差異情況,選擇留置針進針角度。進針角度不宜過小,進針速度不宜過快,以免刺破血管后壁。見回血后,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前行1~2mm,退針芯2~5mm,緩慢將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。送管后再松止血帶,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。
穿刺成功后,選擇貼敷性好、透氣防水的貼膜覆蓋固定,同時加用自黏性彈力繃帶外固定,將貼膜完全包裹,避免貼膜卷邊、沾水、留置針脫落、穿刺部位感染。
繃帶包扎不宜過緊和過度制動,穿刺靜脈上方衣物宜寬松。避免在同一根血管同一部位反復穿刺,減少血栓形成和靜脈炎發生幾率,影響留置針的留置時間。
03輸注藥物的影響
藥物PH值對血管的刺激。當PH值介于6.0~8.0,對血管的刺激最小。在藥物治療過程中,藥物的酸堿度不同,對血管及導管的刺激程度不同,決定留置針的應用效果。
滲透壓影響血管壁細胞水分子的移動,對靜脈炎發生占有很大因素。滲透壓越高,對靜脈刺激越大,高度危險滲透壓的藥物輸注24小時內就可產生化學性靜脈炎。
合理安排藥物輸注的順序。先鹽后糖,先濃后淡;先輸入高濃度、刺激性強的藥物,后輸入非刺激性藥物。輸入對血管刺激性強的藥物需充分稀釋,減慢滴速,或前后用生理鹽水沖管。
04正確封管
封管時推注封管液過猛,可使血管內壓力劇增,管壁通透性增加,容易引起外滲腫脹,從而影響留置針的留置時間。
封管時確保脈沖式正壓封管,封管過程中先將針頭拔出至僅剩針尖,推注封管液剩0.5mL后,一邊推一邊拔出針頭,使留置針腔內充滿封管液,避免了血液反流、凝固、堵塞針頭。
持續正壓防回血型留置針:
具有彈性軟膠接觸點結構的專利止液夾僅用生理鹽水沖管后,因留置針座側壁進液口設有專利硬套筒,冠豐止液夾可固定在該硬套筒上,再用0.5ml生理鹽水繼續推注,可進行二次加壓封管,液體壓力將儲存在延長管內,而液體可持續透過彈性軟膠觸頭縫隙向軟管方向流出,充溢軟管,避免軟管前端空管,防止回血,形成持續正壓。從而避免了因血液回流、凝固、堵塞針頭,導致相應堵管率增加。